了解更多详情

关注公众号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未来产业观察|第三代半导体自主技术创新经验及措施建议——以基本半导体为例
未来产业观察|第三代半导体自主技术创新经验及措施建议——以基本半导体为例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05-03
第三代半导体自主技术创新

经验及措施建议

——以基本半导体为例

文|亿维智源

一产业背景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提出,要统筹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动力电池、操作系统、汽车芯片等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突破,进一步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这其中,汽车芯片可分为功能芯片MCU、功率半导体IGBT及MOSFET、以及传感器等。功率半导体器件是电力电子装置实现电能转换、电路控制的核心器件,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高热导率、高击穿场强、高饱和电子漂移速率等特点,适应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以来,随着碳化硅二极管、碳化硅MOSFET及氮化镓GaN-HEMT等宽禁带的第三代半导体产品相继开发成功并量产,功率半导体发展逐步进入第三代半导体时代。目前,第三代半导体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5G基站、高速轨道交通等重要领域。其中汽车行业是功率半导体的最大应用市场,2019年占我国功率半导体市场份额的比例高达27%。

现阶段,欧美日韩等国功率半导体大企业已形成了规模化优势,占据全球市场的比例超过70%。不同于传统消费级芯片,车载功率半导体的寿命、抗震动、抗冲击要求更高,可靠性、一致性、故障率要求更为严格。来自汽车行业的研究表明,2021年我国半导体自给率为15%,其中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因此,实现国产车载功率半导体的自主化替代,摆脱对境外企业的技术依赖,补齐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卡脖子”环节,是目前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国高度重视第三代半导体发展,在研发、产业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家科技部、工信部等先后开展了“战略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项目部署”等十余个专项,大力支持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和产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集中优势资源,攻关多领域核心技术,瞄准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发展。


二基本半导体创业与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产业化的经验

与传统硅基器件相比,使用碳化硅器件的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损耗约降低30%,输出电压波形失真系数改善约35%,变压器噪声降低约4dB,装置体积减小约20%,重量减轻约15%。由于碳化硅材料的优势明显,近年来多家车企开始采用碳化硅器件。比亚迪、小鹏汽车等国内汽车企业搭载了碳化硅功率模块,特斯拉采用了碳化硅MOSFET模块,车辆续驶里程与性能显著提升。随着产业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显著下降,碳化硅功率模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替代硅基IGBT模块已成为必然趋势。

功率半导体器件是电能输出控制和高效转换的核心技术,我国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全球最大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作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领军企业,深圳基本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基本半导体”)在自主技术创新、工艺及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海外技术团队创业

2010年之前,我国功率半导体领域面临卡脖子难题,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率低,绝大多数芯片依靠进口。在此背景下,基本半导体的创始团队2009年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回国,创办了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领团队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展开研究,着力解决中国在功率半导体驱动模组及驱动IC的进口替代问题。在此基础上,2016年6月成立了基本半导体,专注于碳化硅功率器件技术研究和生产工艺突破,致力于我国碳化硅功率器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基本半导体拥有一支国际化的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为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十多位博士。基本半导体积极投入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研发,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目前,基本半导体已掌握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关键核心技术,涵盖外延材料制备、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封装测试、驱动应用等环节,累计申请近200项国内外知识产权。

2.持续推进系统创新

基于产品创新构建产品体系

基本半导体主要在三个方向进行了产品创新,即碳化硅二极管、碳化硅MOSFET和车规级全碳化硅功率模块。

碳化硅二极管和碳化硅MOSFET是基本半导体的代表性产品。为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基本半导体成功研发第三代650V、1200V系列碳化硅二极管和混合碳化硅分立器件。第三代碳化硅二极管在沿用6英寸晶圆工艺基础上,实现了更高的电流密度、更小的元胞尺寸和更强的浪涌能力。混合碳化硅分立器件的开通损耗比硅基IGBT的开通损耗降低约32.9%,总开关损耗比硅基IGBT的开关损耗降低约22.4%。基本半导体研发的碳化硅MOSFET具有导通电阻低,开关损耗小的特点,可降低器件损耗,提升系统效率,更适合应用于高频电路。


图1 基本半导体车规级碳化硅功率模块家族系列产品

针对新能源汽车主逆变器应用,基本半导体研发了车规级全碳化硅功率模块,包括三相全桥MOSFET模块Pcore6、半桥MOSFET模块Pcore2、塑封单面散热半桥MOSFET模块Pcell等产品,该系列产品采用全银烧结先进技术,在栅极输入电容、内部寄生电感、热阻等多项参数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提升动力系统逆变器的转换效率,进而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效率和续驶里程。

基于工艺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基本半导体车规级碳化硅功率模块产线配备了碳化硅专用的全工艺模块封装专业设备,采用全银烧结、DTS+TCB(Die Top System + Thick Cu Bonding)等先进工艺及封装技术,以提升产品品质和综合性能。

银烧结技术是目前碳化硅模块领域最先进的焊接技术,可充分满足车规级功率模块对高、低温使用场景的严苛要求。相较于传统锡焊技术,银烧结可实现零空洞,低温烧结高温服役,焊接层厚度减少60-70%,适合高温器件互连,电性能、热性能均优于锡焊料,电导率提高5-6倍,热导率提高3-4倍。

DTS+TCB技术通过超声焊接实现常温条件下粗铜线与AMB基板、及芯片表面覆铜片的键合连接和彼此间的电气互联。相较铝线键合,模块寿命可提升3倍以上,且电流和导热能力可大幅提升。

提供产品及工艺定制化服务

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基本半导体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本地化技术支持能力,可根据客户电机控制器技术要求和结构布置,提供多样性、全方面的定制化服务。同时,基本半导体可按照客户要求,开发出与其他产品具有兼容性的功率模块,以及提供定制化的芯片类型、数量、工艺及不同尺寸结构的车规级碳化硅功率模块产品。

3.强化产业化能力建设

基本半导体掌握国际领先的碳化硅核心技术,研发覆盖碳化硅功率器件的材料制备、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驱动应用等全产业链。为适应我国功率半导体器件需求日益旺盛的形势,基本半导体正在大力推进生产能力建设。

量产能力建设

基本半导体已建立海内外双循环供应链,确保产品性能稳定及供应链安全。基本半导体在深圳建有总部基地、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在上海、日本名古屋分别建立了碳化硅芯片研发中心和车规级碳化硅模块研发中心,在南京建设碳化硅外延制造基地。

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碳化硅器件需求,基本半导体位于无锡的车规级碳化硅功率模块制造基地已在2021年12月正式通线运行。作为国内第一条车规级碳化硅功率模块专用产线,该生产线采用先进碳化硅专用封装工艺技术,打造高端数字化智能工厂。该基地将于年中实现量产交付,2022年产能为25万只模块, 2025年预计产能将扩产至400万只模块。


图2 基本半导体车规级碳化硅模块专用生产线

测试验证能力

2021年,基本半导体获批广东省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配备了1500m2碳化硅功率器件工程实验室,专注于研发设计验证、新材料与实验技术应用、产品功能试验和可靠性试验,是功率半导体领域研发测试的综合实验室。目前,该研究中心已开设封装实验室、电性能实验室、性能与应力分析实验室、电磁敏感度实验室、应用实验室和可靠性实验室。基于当前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基本半导体正着力打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产品质量管控

基本半导体不仅注重增强创新能力,也十分关注产品质量管控。基本半导体的全系碳化硅分立器件、模块分别参照AEC-Q101、AQG-324标准进行可靠性测试,产品从设计到验证都严格遵循车规标准,严格按照汽车行业的技术规范及产品要求打造车规级质量体系。

4.产品多元化应用

基本半导体的功率半导体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电源、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目前已为超过600家客户供应产品,其中包括车载电机控制器、车载OBC、光伏逆变器、充电桩、工业电源等领域的众多标杆客户。


图3 车规级碳化硅功率模块装车测试

基本半导体较早布局车用碳化硅模块研发和生产,其车规级碳化硅功率模块已通过器件级和控制器级的多项性能测试,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搭载基本半导体自主研发碳化硅器件的新能源汽车测试车辆已累计无故障运行1000天,里程突破10万公里。基本半导体已向多家汽车企业及其车载电机控制器企业送样车规级碳化硅模块,今年开始将实现多车型批量应用。目前基本半导体的Pcore6碳化硅功率模块已通过国内领军车企的选型和测试,成功获得产品定点,预计今年年内可实现量产。

5.积极开展行业服务

为有效推进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化,基本半导体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发中心,参与创建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同时,基本半导体还获批中国科协产学研融合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第三代半导体协同创新中心,公司及产品荣获2020“科创中国”新锐企业、“中国芯”优秀技术创新产品奖、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专业赛一等奖等荣誉。

基本半导体立足于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国际资源及渠道优势,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2021年11月,基本半导体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深圳市政府指导下,作为主要组织者促成了“第五届中欧第三代半导体高峰论坛”,来自国内及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科技组织、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半导体企业及投资机构等泛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生态圈的代表出席。基本半导体已连续五年作为主要组织单位成功举办中欧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高峰论坛,该论坛已发展成为联动中欧第三代半导体产学研深入交流的创新合作纽带。

三政策建议

基本半导体从海归技术团队创业起步,在碳化硅功率器件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车规级碳化硅功率模块等生产线陆续建成,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和新能源汽车,拥有系统的测试验证能力,已成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

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已经开始由“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初步形成从材料、器件到应用的全产业链,但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世界顶尖水平3-5年,亟需突破材料、晶圆、封装及应用等环节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可靠性、一致性等工程化应用问题。

“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对于产业能否形成长期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全球资本加速进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晶圆和封装领域,但国际巨头还未形成专利、标准和规模的完全垄断,正处于产业爆发前的“抢跑”阶段。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在市场和应用方面优势显著,正在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和产业做大做强,将有可能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格局。为促进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和碳化硅功率器件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首先,健全国家顶层设计。2016年以来,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国家政策中虽然有支持第三代半导体发展的相关措施,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了支持第三代半导体发展的内容,然而我国尚未有专门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政策。为此,我国有必要系统研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主要进展、发展特征和突出瓶颈,从战略层面做好产业顶层设计。

其次,健全产业支持政策。国家层面有必要结合产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专门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从核心技术研发、技术体系及产业体系建设、产品推广应用、领军企业培育、材料及装备支撑等方面予以明确。国家主管部门的诸如研发专项、“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平台等现有支持政策,有必要向第三代半导体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和领军企业给予适当倾斜。具体而言,针对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支持政策措施可包括以下方面:

1)考虑到在碳化硅芯片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国产化等方面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以及碳化硅晶圆生产、功率模块封装工艺环节基础薄弱等因素,我国有必要对碳化硅芯片、功率模块等研发给予专门的支持,并在国产衬底/外延材料、晶圆流片、器件研发、模块研发、国产设备研发、产线投入等生产工艺及装备方面予以支持;

2)研究制定碳化硅器件和模块测试验证等产业公共服务能力的支持措施,创新商业保险制度,设立车用国产芯片保险项目,推动国产器件测试及应用相关保险项目实施;

3)搭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国际合作交流机制,为研发人才、创新资源的流动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合作。

最后,做好产业协同及区域协同,避免无序发展。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尚处于研发向产业化推进的关键时期,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尤为重要。一方面,材料企业、装备企业、器件企业等产业主体之间需加强协同,产业主体也需要与应用端深入协同。另一方面,产业主体需要与地方政府、配套体系之间密切协同。例如,地方政府可结合本地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状况,出台专门的支持关键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和培育领军企业的政策,以及建设第三代半导体专业研究机构、支持第三代半导体产品应用的有效措施。同时,针对当前众多企业纷纷入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导致的水平参差不齐及散、小、乱等问题,政府需加强引导和规范,防止无序发展。

(作者:北京亿维智源信息咨询中心未来产业研究团队)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18618257367;邮箱:SiC@yuanhengliye.com。

网站主办:碳化硅二极管行业垂直门户 京ICP备10013935号-2 京公安网备 1110580000号

版权所有:碳化硅二极管行业垂直门户

技术支持:碳化硅二极管行业垂直门户 邮箱: SiC@yuanhengliye.com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Copyright © 2012 - 2022 碳化硅二极管行业垂直门户. All Right Reserved